第一部分:常识判断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
「例1」(2020年9月-辽宁)负责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是()。
A. 中共中央宣传部B. 国务院办公厅
C. 工业和信息化部D. 国务院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3条的规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机关涉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国务院办公厅是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思考、迅速而又准确地理解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它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准确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
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出题形式一般是包含一段话或一个句子,要求报考者选出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的一项。
「例2」(2020年9月-辽宁)民间文化同以官方为代表的正统文化和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并非的。举例来说,它像无垠无际的沃土,着正统文化和精英文化,而衰落了的正统文化和精英文化又如枯枝败叶一样,流落于民间,丰厚了它的土层。
A. 相依相伴培育B. 全然隔绝滋养
C. 此消彼长维系D. 泾渭分明培养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根据文段第二句的例子很容易判断“相依相伴”和“此消彼长”不合文意,由此可排除A、C两项:“滋养”和“培养”相比,前者包含用很多的养分、养料来培育之意,与前文的“沃土”相呼应,故本题应选B.
「例3」(2020年4月-辽宁)城市好比一个巨大的海绵,劳动力就像城乡之间流动的水,当经济处于上行期,经济扩张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当经济处于下行期,经济衰退又将这些劳动力挤回了农村。正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所引发的海绵效应,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发挥着就业缓冲器的作用。但这种海绵效应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向城市进行转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经济衰退影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B. 城乡二元结构减弱了经济衰退的影响
C. 不能过分依赖海绵效应的就业缓冲作用
D. 农村劳动力不应成为经济衰退中的牺牲品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C.这段文字意在说明海绵效应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A项,主题错误,文段的主题不是讲中国的城市化进程。D项属于主观臆断。B项不是文段的重点所在。该文段最后“但”字引出转折,继而指出“这种海绵效应的不可持续”,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由此可以推断,作者认为并不能过分依赖海绵效应的就业缓冲作用。
第三部分: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
第一种题型:图形推理。每道题给出一套或两套图形,要求报考者认真观察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选出符合规律的一项。
「例4」(2020年4月-辽宁)
ABCD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C.本题考查的是图形的数量规律。第一组图形中的每个图形都是由13条线段构成的;第二组的前两个图形都是由14条线段构成的,选项中只有C项由14条线段构成。本题选C.
第二种题型:定义判断。每道题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分别列出四种情况,要求报考者严格依据定义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
「例5」(2020年9月-辽宁)冗余设计是指在人力资源聘任、使用、解雇、辞退、晋升等过程中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使人力资源整体运行过程具有一定的弹性,当某一决策发生偏差时,留有纠偏和重新决策的余地。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不属于冗余设计的是()。
A. 篮球比赛中双方各出场5名队员,但通常每支职业篮球队有12—15人
B. 某公司每年都会招一批大学生,让他们在各个岗位实习,作为储备干部培养
C. 某物业配电室配备了两个人,即使一人有事外出,也可以保证有人值班
D. 设计部的一名员工辞职,公司立即从质检部抽人兼任,同时人力资源部开始紧急招人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留有余地”,保持人力资源运行的弹性,A、B、C项中都有“余出”的备用人员,符合冗余设计。D项一名员工辞职,临时从别的部门调配,明显没留余地,不符合“冗余设计”。
第三种题型:类比推理。给出一对相关的词,然后要求报考者仔细观察,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例6」(2020年4月-辽宁)妻子∶母亲∶社会角色
A. 水∶冰∶液体 B. 父亲∶儿子∶家庭
C. 冰糖∶砂糖∶糖精 D. 石墨∶金刚石∶化学物质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妻子和母亲是一位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的不同的社会角色;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同一元素碳构成的不同化学物质。本题选D.
第四种题型:逻辑判断。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报考者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最恰当答案,该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应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例7」(2020年4月-辽宁)春节期间,贩卖伪造火车票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公安部门对此进行了多次突击整治,捣毁了一批制造和贩卖伪造火车票的窝点,抓捕和惩治了一批以此牟取暴利的不法分子。但是,社会上贩卖伪造火车票的现象依然存在。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以下哪项不可能是贩卖伪造火车票现象依然存在的原因?()
A. 假火车票的买方市场依然存在
B. 所破获的制假售假窝点只占其很小的比例
C. 火车票缺乏有效的防伪标识
D. 铁路运输部门仍在出售站票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本题为原因解释类题目。A项意思是假火车票的市场需求仍旧存在,B项意思是仍有大量制假售假窝点存在,即供求依然旺盛,C项从技术手段说明真假火车票难以分辨,三项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解释了题干中现象的原因。D项中无法成为原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第四部分: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主要测查报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技能,主要涉及数字和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
第一种题型:数字推理。每道题给出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报考者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
「例8」(2020年4月-辽宁)0,4,16,48,128,()。
A. 280B. 320C. 350D. 420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观察数列中各项:0=2×0,4=4×1,16=8×2,48=16×3,128=32×4,()=64×5=320,正确答案为B项。
第二种题型:数学运算。每道题给出一道算术式子,或者表达数量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报考者熟练运用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法则,利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准确、迅速地计算出结果。
「例9」(2020年9月-辽宁)254个志愿者来自不同的单位,任意两个单位的志愿者人数之和不少于20人,且任意两个单位志愿者的人数不同,问这些志愿者所属的单位数最多有几个?()
A. 17 B. 15 C. 14 D. 12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若使志愿者所属的单位数最多,则需要每个单位尽量少派出志愿者。且任意两个单位的志愿者人数之和不少于20人,任意两个单位志愿者人数不同。设志愿者人数最少单位的志愿者有a人,则其他单位志愿者人数为20-a,21-a,22-a,……有:
20-a+21-a≥20,则a=9,其他单位人数为从11开始的连续n个自然数,和为254-9=245,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有11n+n(n-1)2=245,解得n=14,故最多有14+1=15(个)单位。
正确答案为B项。